四大步驟幫助避免虛擬化失速 |
發(fā)布時間: 2012/6/21 19:23:27 |
虛擬化項目的引入及數據中心服務的整合在經濟層面上的價值極為顯著,因此對處于任何行業(yè)中的任何規(guī)模的企業(yè)來說,至少應該在某些服務及應用部分引入虛擬化技術,行業(yè)分析師如是說。但企業(yè)在啟動虛擬化項目時,往往只著眼于節(jié)省開支,卻很少對此類項目的進一步發(fā)展做出規(guī)劃。這類規(guī)劃要求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新工具的使用上,而且投入金額超過了短期內虛擬化項目所能節(jié)省的支出。這種做法會導致企業(yè)在下列四大關鍵性步驟中的第一步便面臨困境——從硬件角度確實節(jié)約了資金,但這些企業(yè)所購買的虛擬化產品在經濟效益方面的表現并不能達到預期,分析師補充道。 要保持虛擬化項目始終按照預期方向發(fā)展,需要在企業(yè)機構及技術投入這兩方面同時做出改變——并且需要根據工作陣地遷移的不同階段為二者制定出相應的協調方針。下面是一些避免在虛擬化項目中發(fā)生失速情況的建議,共分為四個關鍵性步驟。 步驟一: 提高并鞏固技術效率 首先,虛擬化掀起了成本節(jié)約的浪潮,大幅縮短了遷移或是部署及運行虛擬化基礎設施的時間,Gary Chen如是說,他是IDC公司的研究分析師。 用一臺更大、自動化程度更高的主機代替以往購置十臺物理服務器所帶來的成本節(jié)約,往往給IT部門及業(yè)務部門的管理者帶來一種已然成功的假象與對未來不切實際的期望,他說。 許多IT集團堅持以同一套成本指標來衡量方案是否成功,這通常意味著他們只關注如何盡可能地在一臺物理主機上部署更多的虛擬機,而不是將資金用在購買相關管理工具或是為IT部門負責人提供培訓,以使其具備更好的投資分配理念來應對資源虛擬化所帶來的問題,Chen說道。 "人們必須得把他們某些引以為傲的固有思維方式甩在一邊——例如他們轄下物理服務器向虛擬服務器的轉化率,或者說他們在自己的運行環(huán)境中到底部署了多少套虛擬機,"Staten說。"這種事情倒是可以作為一種吹噓的資本,但實際上完全是種外行的表現。真正的重點在于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實現更好的執(zhí)行效率、更高的可持續(xù)利用性以及強化整體運算資源池所能提供的工作峰值上。 步驟二: 選擇正確的目標,簡化管理流程 遷移的下一個步驟要如何進行?相關成本的合理性又該如何判斷?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更具體地了解每一臺虛擬機在做些什么,所做的工作是在為哪些業(yè)務部門服務,以及它們需要多少資源來維持,Staten說道。 這需要的不僅僅是通過提高虛擬機部署密度來保持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它要求對IT管理及支持體系做出改變,以改善類似管理變更、突發(fā)事件預防及應對這類在舊有企業(yè)機構中難以有效開展的工作,Staten說道。如果沒有能力建立一份詳盡的可用資源列表而只是記錄下可用的物理服務器的數量,那么IT管理人員們將無法為特定的虛擬機或是工作負載智能化地分配可用的服務器,更不用說管理位于與公司千里之遙的數據中心當中的虛擬化基礎設施了,Wolf說。 "當你開始審視全部資源——CPU,內存,存儲設備——并打算將它們歸納為一個可以分配的資源池,"他說。"這時必須對所有可用資源進行全面統計,并摒棄現有的陳舊管理體制,否則你永遠也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回到正題,在虛擬機自動化的前期準備及對其所能調用的資源、機動性及調用周期的限制方面,都要求我們提供一套新的管理工具,而且通常情況下這種工具應該由同一家軟件供應商負責提供,Staten說道。 現在我們找到了第一個克服虛擬機失速問題的好辦法——管理體系重組及運算資源重新分配——這意味著系統管理員應該根據使用虛擬機、相關應用程序或是其它功能的業(yè)務部門的實際需要來對虛擬機進行配置,而不是根據服務器的物理定位。 人力資源未經有效分配會導致團隊在工作當中事倍功半、進行重復勞動以及失去職責心,而當虛擬機沒有明確的專職人員負責管理時,這些問題則會集中起來,引發(fā)巨大的資源浪費。 "沒有在系統管理或支持體系中引入管理周期或是自動化處理流程的公司,通常都面對著非常嚴重的典型問題,即人浮于事,"Staten說道。"也正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那些刻不容緩的思維或處理方式轉換在推廣方面開始放慢腳步。"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我們至少要了解那些虛擬機們在進行什么工作,或者說它們到底是不是正在工作。 數據中心的管理員們常常反映其轄下大約有15%的服務器一直沒有執(zhí)行過任何有意義的運算。也就是說,這些服務器確實在運行,也得到了適當的維護,卻基本沒有被終端用戶或是應用程序所用到,Sumir Karayi如是說,他是1E軟件這家英國資產管理公司的CEO,該公司一直在對數據中心的資源優(yōu)化成效進行定期調查。 "IT部門總是習慣性的對正常運行時間提出要求;他們的工作是保持設備運轉,卻不會關心設備為什么正在運轉,因此他們只談資源優(yōu)化,而無視實際工作負載。"Karayi說道。"如果某臺服務器正在進行數據備份、補丁更新、補丁更新后必要的重新啟動等,它就會表現得非常忙碌,而實際上它所做的只是一些類似洗衣做飯這樣的日常家務,甚至完全沒有用戶正在調用它的資源。而對于虛擬服務器來說,這種空轉會變得更容易被忽略,因為幾乎沒人在乎運行中的虛擬機到底有沒有在真正進行工作。" 步驟三: 自動化處理 然而就算是拋開人浮于事的狀況,大多數企業(yè)仍然沒有著力拓展虛擬化遷移的計劃,Wolf說。 虛擬化基礎設施的真正長處在于其靈活性,而為了確保這一優(yōu)勢,IT部門必須有能力充分利用虛擬機的機動性、制訂詳盡的資源管理方案并創(chuàng)建自動化的配置及變更管理,否則整套基礎設施將無法保持較高的工作效率,他說。 在這里,衡量標準不再是運行一個應用程序所用到的某臺服務器或是虛擬機群組的優(yōu)化程度有多高,而是數據中心整體的優(yōu)化工作是否能持續(xù)保持在較高水平,Staten說道。 要達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對數據中心的資源進行幾乎全天候的監(jiān)控與管理,這意味著我們能夠為每項工作負載、每項服務、每個本地數據中心及每臺物理服務器的資源分配進行審核、監(jiān)視及分配。Gartner公司在其發(fā)布的2009年虛擬化最佳實踐分析報告中闡述了以上觀點。 不過,性能優(yōu)化只是衡量標準中的因素之一,Chen說道。 其實過度使用或者說許可的濫用也是成本急劇飆升的原因,而不能完全歸結于虛擬機空轉,他說。 這正是許多企業(yè)著手準備對他們的使用協議進行重新審視的原因,Staten說。目前的狀態(tài)是,終端用戶能夠非常容易地為操作系統、應用程序及數據庫啟用虛擬化服務,并使用一整天,而且往往在下班之后也就扔在那里,使其空轉到第二天早上。 不幸的是,根據2010年IDC公司的研究結果,25%的IT機構手動管理虛擬化服務及存儲,只有30%將數據中心的運營成本視為節(jié)約開支的優(yōu)先項目,而始終關注相關軟件的使用許可費用的只占25%. 在世界范圍內,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IT管理者(31%)把為虛擬化基礎設施整合服務器、存儲及網絡管理看作當務之急。 許多機構意識到了對虛擬化基礎設施進行管理所能帶來的潛在好處,但仍未能真正著手實行,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們不具備能夠滿足這類要求的適當工具,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他們的機構沒有在思維方式上做出突破,以建立起完成這項改革所必需的信心,Galen Schreck如是說,他是Forrester研究機構的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 在缺乏細致的資源管理方案及高水平的管理規(guī)范指導的情況下,大多數機構只能選擇要么成為虛擬化遷移中那50%飽受失速困擾的群體中的一員,要么投入遠多于必要的資金與精力以克服這一障礙,Schreck說道。 步驟四: 成本效益與回報 盡管大多數企業(yè)仍然缺乏資源的細致分配、基于完善執(zhí)行規(guī)范的管理或是長效的系統管理規(guī)劃,但到2014年,在購買物理服務器方面每花費一百美元,就將有三十六美元被用于主機虛擬服務器對應的硬件提升方面,IDC公司在去年十二月的研究報告中如是說。 該報告還預測,到2014年每臺主機上將平均運行8.5套虛擬機系統,也就是說220萬臺物理服務器將支持總計1840萬套虛擬服務器。 這樣巨大的服務器數量將徹底改變IT部門的工作方式,但隨之而來的190億美元成本也將大大增加該部門在同其它部門報告支出情況及如何證明這筆開銷確實為業(yè)務提供了幫助時所需要進行的說明工作量,Chen說道。 "如果人們對支出增加最為敏感,那么Hyper-V(微軟公司的免費工具)的普及量會得到極大提高,"Chen表示。"成本的來源多種多樣,但要對這些來源進行解釋說明(以使業(yè)務部門的管理者們能夠聽懂)則是個復雜的過程。" 在租賃的主機上增加一套虛擬機看起來并不會帶來成本增加,因為這種項目在啟動時并不需要投入資金,Staten說。但授權許可、資源調用、管理流程、存儲以及其它各種開銷仍然存在,只是通常不會在遞交給業(yè)務部門的預算報告中分析得太清楚,他說。 如果無法了解真正的成本來自何處——而且事實上這類成本同其它看得見摸得著的單項支出一樣——甚至可能導致某個在技術上非常成功的虛擬化項目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riomediacenter.com】 |